Page 14 - 台灣教育危機報告書
P. 14

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


            更與其就讀大學之類型有關。若父親為高中職或專科教育程度時,其

            子女進入科技校院的比率較高;若父親為大學或研究所教育程度時,
            則子女進入一般四年制大學的比率較高。彭森明 (2005) 及張宜君與林
            宗弘 (2015) 等人的研究,皆有類似發現。


            二、教育品質平庸


                 教育品質之良窳,關乎兩件事,一是教育制度與機構能否提供

            多元發展的機會,二是教育過程與內容能否落實適性揚才的理想,俾
            促進全民自我實現,甚或自我超越。若是,則教育品質愈趨卓越,前
            景日新又新;若否,則教育品質益見平庸,終至傾頹衰敗。回顧過去
            二十多年的發展,台灣教育既要引進新的改革理念,如人本主義、課
            程鬆綁等,又得改善過去為人詬病的缺失,如升學主義、智育掛帥等,

            挑戰異常艱巨。惜因政治力量主導,忽略專業意見及基層感受,又一
            心但求速成,以致許多改革方案在配套未盡齊全之下,便排上日程,
            強行推動,當然效果不振,以致從小學教育到高等教育,皆有品質平

            庸化的跡象。此為台灣教育發展的第二項危機。

            ( 一 ) 中小學生學習表現未盡理想


            1. 學生基本學力逐漸退步

                 國民中小學階段,重視的是學生基本學力的奠定,基本學力如果
            不夠整齊,離散程度太大,就會讓人擔心教育品質出了狀況。就 2018
            年之國中會考成績以觀,能力等級分成 A 精熟、B 基礎、C 待加強等
            三級,五個考科國文、英語、數學、社會、自然成績最好之 A 級人數

            百分比,分別為 19.87%、22.89%、21.88%、19.08%、16.78%,至於待
            加強之 C 級人數百分比,則為 15.46%、30.20%、27.35%、14.15%、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
   9   10   11   12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   17   18   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