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3 - 弱勢教育政策方案評估與政策建議
P. 13

第二章           文獻探討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節  弱勢者教育扶助的相關理論與研究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弱勢者教育扶助政策之目標係為消弭學習不平等之現象,以下分別從病理、
                   家庭、學校及結構等因素探討相對應的政策施為與相關研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壹、 病理因素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病理的解釋傾向將不平等視為個體性格或行為的結果,例如有人認為智力是
                   基因所決定,投入再多的教育資源也很難對學習表現造成改變。Herrnstein 與

                   Murray(2010)指出,在美國的脈絡中,非裔美國人因為病理學的因素,無可避
                   免的在智識和經濟上不如美國白人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貳、 家庭因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66 年的《柯爾曼報告書》(The Coleman’s Report))和 1967 年的《卜勞頓

                   報告書》(The Plowden Report)皆指出,家庭背景才是預測學生教育成就最重要

                   的因素,學生在學校表現差異主要是家庭不利因素所造成,家庭的貧窮文化才是
                   造成學童「教育剝奪」現象的主因,英國所推動的「補償教育」(Compensatory
                   Education)政策,及美國的「及早開始方案」(Head Start Program)都是希望積

                   極深入家庭環境,排除家庭不利因素,減輕家庭文化的影響,讓兒童享有更多公
                   平均等的學習環境和條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弱勢家長很少出現在學校,這個缺席的現象若加上學生的學習表現不佳,就
                   會被解讀為家長不關心學校事務。法國社會學家 Lahire(1995)的研究發現家長

                   棄權的迷思來自於教師不了解家庭組成的邏輯,並從學生的行為和學業表現推論
                   家長不管小孩,任由事情自然發生,不做任何介入。由於學校和教師認為學生的

                   學習失敗是缺乏親師關係所致,以各種方式邀請家長到校遂成為解方,但這些吸
                   引弱勢家長到校的活動,不足以觸及家庭和學校兩者間文化的差距,及部分弱勢

                   家庭學生在學校學習失敗的原因;此外,親師關係所依循的是社交的邏輯─中上

                   階層的家長和教師有很多非正式的機會與老師交談,但這些關係通常僅止於社交
                   性質,而非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展(Lahire, 1995)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外,家庭擁有的文化資本數量並非造成學生學習失敗的主因,與學校文化

                   相容的文化資本,如書寫的文化、時間管理、自我克制等是否被孩子所接收內化
                   才是影響學習成就的關鍵。Lahire(1995)發現在學校成功學習的弱勢家庭學生
                   因可和家庭成員討論學校學習經驗,免於陷入獨自解決學習問題的困境,僅管這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
   8   9   10   11   12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   17   18